文|晓静
编辑|郑可君
不久之后,我们阅读的各种新闻网站的首页,也许都是 AI 编排的。
8 月 12 日,以 AI 搜索为主赛道的公司 Perplexity,提出以 345 亿美元收购谷歌 Chrome 浏览器。这一数字甚至高于 Perplexity 目前 180 亿美元的估值。
这个大胆的举动背后,折射的是 AI 公司对人类信息获取新入口的野心。
除了盯上浏览器,2024 年,Perplexity 推出了名为" Discover "的新闻聚合功能,通过 AI 技术实时抓取并整合全网新闻,以结构化页面呈现给用户。
类似的应用体验还有 Particle,这家公司由前 Twitter 核心团队成员创立,在 2024 年 11 月推出 AI 新闻应用,官方网站上的宣传是,"新闻,被组织得更好(News,organized)"。
而新闻的组织者,不再是人类编辑,而是 AI。
Particle 称,这种" AI 编排"可以帮助出版商,而非 " 窃取他们的工作 "。
这两款产品分别代表了 AI 原生新闻的两种典型路径:
Perplexity 的 Discover 页面把实时资讯包装成可交互的问答形式,每个新闻就好像一个聚合的知识库,用户可以对任何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提问。
Particle 把零散的新闻报道重新组织成完整的"故事",在单一页面内呈现事件的多个视角、关键引语和背景脉络。
图:Perplexity 的新闻界面,用户可以看到内容相关信息,还可以自由提问
图:Particle 的界面,每篇文章会有总结划重点,并对一个事件呈现全方位的报道
这类 AI 原生的新闻产品带来的用户体验和传统的新闻产品完全不同。
过去,读者常在多个媒体间来回跳转,才能拼凑出一个新闻事件的全貌。
Particle 在官方网页就直指这一痛点:"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本应更容易,为什么跟上新闻比工作还累?"如今,在 AI 的编排下,几分钟内就能把握复杂事件的核心与来龙去脉。
从产品架构看,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链接聚合或压缩摘要,而是以"事件"为最小单位重构信息组织逻辑。AI 更像一位"总编辑":自动识别热点、汇聚多源证据、生成可交互的解读。
AI 正在以"友好"的姿态,敲开人类编辑部的大门。但是,人类准备好了吗?
一、两类 AI 原生新闻产品的"共性":AI 做主编,人类把关
AI 正在重新定义新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,从传统的 " 文章聚合 " 转向以事件为核心的智能化信息编排。
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信息组织逻辑的根本性改变。
传统新闻应用的逻辑是"收集文章—按时间排序—推送给用户",而新一代 AI 新闻产品的逻辑是"识别事件—多源汇聚—结构化呈现—个性化解读"。
用户不再需要从十几篇相似的报道中拼凑事件全貌,AI 已经帮你完成了这项工作。
观察这些产品,我们可以发现 AI 作为"总编辑"呈现出的四个特征:
首先是以事件为纲的多视角汇聚。Particle 将不同媒体的报道、社交媒体发言与延伸阅读整合为" Stories ",用户可以在一个页面内看到事件的要点、关键引语、相关链接以及涉及的人物、机构、地点信息。
第二是可调风格的 AI 摘要与问答功能。用户既能获得 "5W" 式的新闻要素总结,也能要求 AI "像给 5 岁孩子解释一样"来简化复杂议题,甚至可以直接向 AI 提问获得针对性解答,能够根据个人需求调整信息的呈现方式。
第三是可溯源和可导流。两款产品都特别重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"向原站导流"的策略。Particle 在摘要旁边并列原始媒体链接,Perplexity 则自带标明引用原文和外链的基因,并将 Discover 中的热点话题制作成 Daily 播客进行分发,甚至形成了从文字到音频的全媒体矩阵。
第四是人机结合的审核机制。面对 AI 生成内容可能出现的幻觉和偏见问题,这些产品都建立了人机协作的审核机制。Particle 公开强调"人机协作抑制幻觉",Perplexity 也表示在选题与深度研究场景中结合人工审核,确保内容质量和客观性。
虽然目标相似,但 Perplexity 和 Particle 选择了不同的实现路径。
Perplexity 的 Discover 本质上是"可消费的答案流"。
它根据用户兴趣和历史互动推荐热门话题,将相关来源、延展阅读和 AI 生成的分析整合到同一屏幕中。
随着 Deep Research 功能的发布,Perplexity 甚至能够自动进行多轮检索和归纳,生成类似专题研究的长篇答复,将"主动搜索"升级为"被动获知"。
Particle 在"故事页"中并列展示多家媒体的报道、关键引语、实体背景和相关线索,用户既可以快速扫描要点,也能通过实体页深入了解相关人物和机构的背景。Web 端上线后,这种结构化组织被完整移植到浏览器中,实现了移动端和桌面端的无缝连接。
从用户体验角度看,两者的差异很明显:Discover 的基本单位是"话题 / 问题",更像是"实时热榜 + 答案";Particle 的基本单位是"事件 / 故事",更像是"专题页 + 摘要 + 线索"。
二、AI 将如何重塑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?
长远来看,AI 正在重塑人类获取信息的底层逻辑。
最直观的变化是信息的"原子化"—— AI 会把复杂新闻拆解成最小的事实单元,再按场景动态重组:同一条新闻,在手机上是 30 秒摘要,开车时变成 3 分钟语音播报,回到电脑前又成为直观的知识图谱,有时又是 10 分钟的深度解析长文。
传统新闻的"生产—分发—变现"流程也在发生根本改变。
AI 时代必须补上两个关键环节:"验证"和"授权"——既要用技术手段守住准确性,也要与原创媒体建立清晰、公平的分润机制。这不仅是工程问题,更是行业生态和规则的重构。
围绕爬虫、训练与再分发的博弈不会自动消退—— Perplexity 曾被多家媒体指责"违规抓取",Cloudflare 也对其爬虫行为提出警告。
可以预见的是,合规抓取、清晰标注、可兑现分润将成为进入 AI 信息生态的基本入场券。
在这场变革中,人机分工被重新定义:基础事实报道、数据整理、背景解释等标准化工作将大比例由 AI 承担。
AI 编辑已经诞生,但是人类记者不会消失。
人类将更专注于 AI 难以替代的核心价值——深入现场的调查能力、复杂情境下需要高情商与价值判断的取舍、以及对 AI 输出的监督与纠错。
未来的记者则更像"信息产品设计师",既要懂得与 AI 协作,也要把控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验证性。
另外一个残酷现实是,AI 创作的速度以指数级增长,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加速度下未来的阅读将呈现怎样的面貌—— AI 把人类投喂的信息重组、无限再生,再反馈给人类阅读。
人类最宝贵的知识与经验的传承,将不得不与 AI 协作:
眼前,是编辑对失业的担忧;未来,是后代如何识别人类最本源、最珍贵的智慧。
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问了一位头部 AI 博主,你为什么坚持不用 AI 写作?
他不但不用 AI 写作,甚至还会执着地在文章中保留一两个错别字。
他给我的回答是:"因为我觉得在全世界都越来越 AI 化的情况下,作为人的光辉、人的本能,还有那一股活人感,可能才是最难能可贵的。"
致敬"活人感",Welcome to the OASIS!(欢迎来到绿洲!)
简配资-简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官网官网-第一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